子宮內膜癌指的是從子宮內壁生長而成的惡性腫瘤,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婦女在早期就會發生陰道出血等等明顯症狀,而且早期治療的預後相當好,所以女性不必太過擔心,只要注意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,就可以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。
認識子宮內膜癌
美國婦產醫師學院(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)
網頁資訊指出,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細胞生長過快、形成腫瘤,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一種癌症。
子宮內膜上皮內瘤變(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)是一種可能導致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疾病,除了造成外觀形似癌症的子宮內膜增厚,也可能出現小便異常出血的症狀。
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
年齡:多數子宮內膜癌患者是60歲中段、已過更年期後確診。
荷爾蒙濃度:女性體內雌激素、黃體素的濃度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風險。過多雌激素可能導致子宮內膜過厚,多數出現於經期不規律、前更年期或更年期的女性,或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患者。僅使用雌激素進行更年期症狀治療的人也可能有較高的風險。
體重:BMI超過25的人,BMI值越高、子宮內膜癌風險越高。
基因: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可能增加大腸癌、卵巢癌、子宮內膜癌等疾病風險。
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侵略性癌症。60歲以上、更年期後的女性是最常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的族群,而子宮內膜癌的預防重點,則與下列因子有關:
子宮內膜增生
雌激素
與雌激素有類似作用的藥物(Tamoxifen)
肥胖、體重增加、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
遺傳風險
保護因子
懷孕、哺乳
複合口服避孕藥
規律運動
子宮內膜癌分期
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(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)
資料指出,子宮內膜癌大致可分為1~4期,並會依據是否有擴散風險進行治療。病程的診斷判別方法包括:婦科骨盆檢查、胸部X光、CT掃描、MRI掃描等。
第1期:僅在子宮內膜、或子宮肌層發現腫瘤。
第2期:癌症已經擴散到子宮頸的結締組織,但並未超出子宮範圍。
第3期:癌症擴散已經超出子宮與子宮頸,但尚未超出骨盆腔,包括子宮外膜、輸卵管、卵巢、子宮韌帶、陰道、子宮旁組織、骨盆腔淋巴結、大動脈等處。
第4期:癌症擴散出骨盆腔,包括膀胱、腸子、下腹部、腹股溝淋巴結等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