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 tips (8)

心臟衰竭死亡率直逼癌症,醫生建議:可用左心室輔助器延命

心室輔助器

心血管疾病在過去15年中,一直是國人第二大死因。其中,心臟衰竭因為其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,加上發病時間難以預測及病程進展迅速,導致許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醫師提醒,心臟衰竭是一種致命的疾病,其五年死亡率高達50%,這與癌症相當。隨著心臟移植資源的有限,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(LVAD)已逐漸成為患者的重要選擇。這不僅能幫助患者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,還能改善生活品質。

心臟衰竭症狀常被忽視,喘、疲累、水腫是警訊

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,心臟衰竭的初期常見喘息、下肢水腫和疲勞等症狀,這些常常被誤以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。實際上,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是心臟收縮功能不足,導致腦部的血流供應下降。如果病情惡化,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,甚至需要坐著才能呼吸,部分患者還可能伴隨心律不整。

他強調,心臟衰竭的情況與癌症類似,每次惡化和住院都會使心臟功能下降,死亡率逐漸上升。研究顯示,急性心衰竭患者在出院後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6%,五年內更高達50%。因此,三高族群、肥胖者、吸菸者或有家族病史的人必須特別警惕上述症狀,並儘早介入治療。此外,治療不僅要針對心臟本身,還需積極管理其他共病。

心臟移植難等待,患者反覆發作陷惡性循環

目前,末期心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心臟移植。然而,在台灣每年只有60至80顆捐贈心臟,卻有超過350人等待。台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指出,在等待的過程中,約有一半的患者會因為再次出現心衰竭而住院,其他器官如腎臟和肝臟也可能逐步衰竭,最終可能失去移植資格,陷入惡性循環。

左心室輔助器存活率與移植相當,及早介入是關鍵

最近幾年,使用左心室輔助器(LVAD)的患者存活率逐漸被證實與心臟移植相當。陳益祥表示,臨床數據顯示,心臟移植患者的10年存活率約為50%,而LVAD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達80%。部分年輕患者甚至選擇長期使用LVAD,以避免移植後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對腎臟造成的永久傷害,甚至有機會不需進行心臟移植,並能夠取下輔助器。此外,LVAD可以減少患者因心臟衰竭再次住院的次數,成為患者等待移植期間的保護傘,也能改善長者和不適合移植患者的生活品質,延長壽命。

陳益祥強調,心衰竭的進展非常迅速,如果拖延到頻繁住院或藥物需求急劇增加,往往意味著其他器官已經受到損害,不僅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,還可能失去移植資格。因此,他建議患者及其家屬應該儘早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計劃,尤其是在等待移植期間,應積極考慮LVAD的介入,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生活品質。

好物推薦:好來品牌官方旗艦店
好來生活小物品活動banner.jpg
延伸閱讀  醫生呼籲「鏟子超人」前往花蓮救災時必戴口罩以防塵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