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是走路、站著,還是長時間坐著,我們的腿部血管都在默默承受著壓力。當血液因地心引力回流不順,長期的壓力使靜脈無法承受,就可能導致常見的下肢問題──靜脈曲張。這個問題不容小覷,從輕微的腿部腫脹、酸重感,到皮膚變色甚至潰瘍,都是靜脈曲張的警訊。
什麼是靜脈曲張?
靜脈曲張是指靜脈異常擴張,導致其正常回流功能受損,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。血液從心臟流向腳部後,回流時必須克服地心引力,因此靜脈內設有單向瓣膜,像閘門一樣防止血液倒流。當血管變形或瓣膜無法緊閉時,血液就會滯留在下肢靜脈,造成腫脹和變形。
靜脈曲張的好發因素
根據國外的研究,靜脈曲張的發生率約為 23%,屬於相當普遍的血管疾病。其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,主要包括:
- 遺傳(有家族史):如果家族中有靜脈曲張的病史,則風險會明顯增加。
- 年齡(較年長者):隨著年齡增長,靜脈血管壁和瓣膜的彈性會下降,血液逆流的風險增加。
- 性別(女性):女性因荷爾蒙變化(如懷孕、口服避孕藥、更年期荷爾蒙治療)使血管壁鬆弛,發生率高於男性。
- 懷孕:子宮對骨盆靜脈的壓迫,加上荷爾蒙的影響,使孕婦更容易發生靜脈曲張。
- 生活型態(久站久坐):長時間站立(如服務業、醫護、教師)或久坐不動,會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,影響血液回流。
靜脈曲張的症狀與分期
靜脈曲張的初期症狀可能不太明顯,但如果腿部出現腫脹、沉重感、搔癢或疼痛,甚至在休息時經常抽筋,這些都可能是靜脈曲張的警訊。
CEAP 分級系統根據臨床症狀、病因、解剖部位與生理功能進行分類,靜脈曲張的嚴重程度可分為 0 ~ 6 期:
- 第 0 期:腿部血管外觀正常,無可見或可觸的靜脈問題。
- 第 1 期:出現微細血管或蜘蛛網狀血管。
- 第 2 期:靜脈明顯凸出或扭曲。
- 第 3 期:腳踝或小腿開始腫脹。
- 第 4 期:皮膚出現變色、變硬或發炎。
- 第 5 期:曾經潰瘍的傷口已經癒合。
- 第 6 期:有開放性靜脈潰瘍,未能癒合。
不治療的話,會有什麼併發症嗎?
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,在台灣因靜脈曲張就醫的患者不到 1%,這顯示許多人對這種疾病的嚴重性有所忽視。事實上,靜脈曲張如果長期不治療,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,進而引發多種併發症,包括:
- 周邊動脈疾病:例如腳中風。
- 腿部潰瘍:出現久癒不合的傷口。
- 靜脈血栓:血液滯留在下肢容易形成血栓,如果血栓隨血流進入肺部,可能導致肺栓塞,出現呼吸困難,甚至心臟衰竭等嚴重後果。
靜脈曲張的治療選項
靜脈曲張的治療選項大致可以分為幾類,現今微創手術的成功率可達98%:
- 傳統剝除手術:需要全身麻醉,將腫脹變形的血管切除,恢復期較長,術後需要穿彈性襪,健保給付。
- 血管內燒灼術:針對血管內壁進行燒灼促使血管閉合,傷口較小,但術後仍需穿彈性襪,需自費。
- 靜脈膠水閉合術:使用靜脈膠水粘合腫脹變形的靜脈,風險較小,且不需要穿彈性襪,但需自費。
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,靜脈曲張也可以透過「微創治療」來解決,不僅安全性高,無需住院,使用局部麻醉,傷口幾乎無疤痕,幾乎沒有恢復期,讓病患術後可以立即下床或上班,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一個相當受歡迎的治療方式。
手術後復發機率雖低,但仍可能出現新的靜脈曲張
許多人會好奇,治療後是否就不會再復發?其實手術後的復發率確實不高,但靜脈問題可能會在其他部位再次發生,就像輪胎補好了一個洞,卻可能在不同位置又爆胎一樣。為了降低風險,仍需要從日常生活入手,例如控制體重、保持規律運動、避免久坐久站,以及戒菸,才能有效預防新的靜脈曲張出現。
延伸閱讀
從腳知疾病!8 種腳不適反映的健康問題
正確抬腿有要點,消除水腫腳又不傷腰
痛起來真要命!痛風易好發的部位與高危險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