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 TIPS (5)

巴金森氏症患者必讀:新電助手術後復健運動不可忽視

新手術精準控電助巴金森氏症患者,運動不可忽視

巴金森氏症(帕金森氏症)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,患者常常因為藥效波動而感到無力,出現「明明有吃藥卻還在抖」的情況。當症狀無法僅靠藥物穩定控制時,深腦刺激手術(DBS)便成為另一種治療選擇。近年來,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DBS從固定輸出轉變為能夠「讀取腦內訊號、即時調整刺激」的新時代。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提醒,無論科技如何進步,規律運動仍然是患者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
藥物難以控制?深腦刺激手術(DBS)如同大腦的節律器

巴金森氏症的主要問題在於中腦黑質細胞退化,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,進而使大腦的運動迴路「卡住」。患者會出現手抖、僵硬或動作遲緩的情況。
藥物是第一線的治療,但隨著病程的延長,藥效可能變得不穩定,甚至出現副作用。這時,深腦刺激手術(DBS, Deep Brain Stimulation)便成為另一個選擇。
戴春暉比喻:「DBS就像大腦裡的節律器,它不是增加多巴胺,而是通過電刺激重新調整腦中異常的節奏,讓動作變得更順暢。」

為何DBS手術需要高精準度?醫師比喻:豆腐裡找綠豆

DBS手術需要極高的精準度。戴春暉形容:「大腦就像兩塊豆腐,治療目標就像裡面的一顆綠豆,而我們在手術中要準確命中那顆綠豆的後三分之一。」
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,過去DBS手術時間長且只能持續單向刺激,現在手術時間已大幅縮短,效果也顯著提升。

新一代DBS的進步:方向性電極與感知功能讓治療更精準

新一代DBS有兩項重要的進展:

  • 方向性電極:將傳統環狀電極切分為三份,醫師可以調整電流方向,即使偏差0.1公分也能修正,讓刺激更精準。
  • 感知功能:電極不僅能「放電」,還能「聽電」,即時偵測大腦訊號(如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β震盪),幫助醫師判斷刺激點與強度是否合適。

這些功能帶來的好處包括:更快找到最佳刺激點、分辨是藥效不足還是病情惡化、減少長時間的「盲調」,讓患者的治療變得更穩定、舒適。

第三代智慧aDBS:自動調控電量,讓刺激恰到好處

傳統DBS一旦設定後,就會是固定輸出。但患者的狀態會因服藥、活動、睡眠的不同而改變,固定電流容易導致刺激過多或過少。
戴春暉指出:「電量不足,症狀無法控制;電量過多,可能會出現口齒不清、麻木,甚至複視。」

最新的可適性深腦刺激(adaptive DBS, aDBS)能夠解決這一問題。它可以即時讀取腦內訊號,自動調整刺激強度:

  • 藥效不足 → 自動加強
  • 藥效發揮 → 自動降低
  • 睡眠時 → 電流降到最低
  • 清醒活動時 → 電流依需求提升

這樣的「智慧調控」讓刺激量「剛剛好」。戴春暉指出,2025年aDBS已通過美國FDA的核准,研究顯示它能減少副作用、省電延長電池壽命,療效甚至比傳統DBS更穩定。

台灣何時能使用?需要注意什麼?

目前歐美已經上市,台灣則預計還需要2–3年以上。如果患者未來想選擇aDBS,必須在第一次植入腦部電極手術時,就選擇具備「感知功能」的醫材。之後,待衛福部與NCC完成相關核可程序,才有機會透過軟體更新啟用這項新功能。戴春暉也期望,未來接受DBS治療的患者都有機會搭上這班「智慧列車」。

健保與自費的差別

值得注意的是,巴金森氏症患者接受傳統DBS手術所需的全套特材,健保皆有給付。然而,aDBS屬於較新的技術,其脈衝產生器具備智慧感知與動態調控功能,目前在台灣仍屬於自費項目。
這意味著,如果患者選擇aDBS,除了手術費用之外,機器與相關耗材需要自行負擔,金額可能會比傳統DBS高出許多。

DBS對不同巴金森氏症症狀的效果差異

  • 震顫型:效果最佳,手術後常能「馬上止抖」,但耗電較快。
  • 僵硬、動作遲緩型:改善顯著,特別是夜間僵硬大幅減少。
  • 中軸症狀(步態不穩、姿勢不良、吞嚥障礙):效果有限,因人而異。

年輕型患者效果更佳

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患者,由於共病較少、體能較佳,手術效果通常比典型60歲以上發病的患者更好,且能維持得更久。

運動才是最好的藥

儘管DBS與aDBS是高科技的治療方式,但戴春暉強調,規律運動才是最有效的療法。
「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,再先進的科技與藥物,都比不上患者自己願意動起來。保持獨立、行動自如,生活品質才不會下降。勇敢面對問題、努力維持運動,治療才能真正幫助你。

好物推薦:好來品牌官方旗艦店
好來生活小物品活動banner.jpg
延伸閱讀  心臟衰竭死亡率直逼癌症,醫生建議:可用左心室輔助器延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