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TIPS 1003 (1)

77歲阿嬤輕鬆閱讀與縫補,醫師解析白內障晶體優勢

LIFETIPS 1003 (1)

77歲的徐女士因為白內障的困擾,無論是經營生意還是日常生活都變得相當不方便。下廚時如果不戴眼鏡,對於調味料的拿捏和火候的掌握經常出現問題;而戴上眼鏡後又因為油煙和汗水的影響,總是擔心眼鏡會滑落,讓她在廚房裡心神不寧。

在家人的鼓勵下,她在8年前於桃園大學眼科接受了白內障手術,並且更換了人工水晶體。術後她重獲清晰的視力,不僅能輕鬆閱讀手機和報紙,還能縫補衣物,甚至和家人一起出遊健行,生活品質大幅提升。

關注高齡化社會,共同守護長者視力健康

根據衛福部的統計,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突破450萬,佔總人口的20%,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。隨著人口老化和3C產品的普及,高達八成的長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白內障影響。預估到2030年,65歲以上的長者將超過550萬,白內障的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。

大學眼科的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指出,台灣不僅是近視王國,已經正式進入老年化社會,55歲以上的樂齡人口已經占到總人口的35%。在當今3C產品使用量不減的情況下,白內障的問題絕對不容忽視。

錯誤迷思增併發症風險,精準手術提升視覺品質

桃園大學眼科院長王甯加醫師指出,老花眼和白內障是自然老化的現象,是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的眼疾。如果出現視力模糊、物體重影、畏光、顏色變灰暗、老花消失或看燈有光暈等情況,就需要特別注意。

白內障的成因除了與老化有關,還包括眼睛外傷、特定藥物的使用、藍光影響、高度近視、先天體質、紫外線傷害以及代謝型白內障(如糖尿病)。如果開始使用3C產品感到吃力、開車時視線模糊、閱讀困難,甚至剪指甲時受傷,這些都應該檢查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。

現今的白內障手術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安全,王甯加醫師表示,許多長者誤以為「必須等白內障熟透再手術」或「年紀大了不適合手術」,這些觀念已經過時。白內障過熟或延遲治療將提高失明的風險。

他解釋,現代手術使用微創超音波乳化技術,透過約0.2公分的小切口進行,利用超音波將混濁的白內障水晶體震碎並吸除,再植入人工水晶體。手術過程僅需點眼藥水麻醉,約20分鐘幾乎沒有痛感,術後恢復迅速,並能提升視覺品質。

全面性白內障人工水晶體,精準矯正點亮新生活

在白內障手術中,選擇合適的人工水晶體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。許多長輩常常詢問是否一定要選擇最貴的水晶體才是最佳選擇。永和大學眼科院長鐘珮禎醫師表示,目前衛福部核准的人工水晶體種類繁多,從健保到自費都有。

臨床上,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需求和檢查數據,評估並挑選改善近視、老花或散光等視力問題的人工水晶體。然而,選擇的重點不在於價格,而是患者的用眼習慣和眼睛本身的條件,與醫師討論後選出最適合的方案才是關鍵。

鐘珮禎提到,白內障合併散光會導致視力模糊,伴隨著重影和光暈等現象。如果在白內障手術中未能同時矯正散光,術後可能仍需佩戴散光眼鏡;而如果植入散光人工水晶體,術後視力將會清晰,無需依賴眼鏡。

白內障合併老花則會導致遠近都模糊不清。如果選擇單焦點的人工水晶體,則遠距離清晰,但術後仍需戴老花眼鏡;而延焦段的水晶體則可看中、遠距離,但看近時仍需佩戴老花眼鏡;三焦點的水晶體可以同時看遠、中、近,術後幾乎無需佩戴眼鏡。

白內障全面性晶體獲好評,患者重拾清晰視界

林丕容醫師提到,全面性白內障人工水晶體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量身打造,術後不僅改善白內障,還能因所選的人工水晶體獲得良好的視覺品質,精準矯正,深受樂齡族的好評。

鐘珮禎醫師強調,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,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個性化需求,這才是最佳的選擇。若選擇全面性人工水晶體,將具備以下優勢:

  • 術後生活品質提升:無論是工作、開車、做家務、閱讀,甚至使用手機,優質清晰的視力將顯著提升生活品質。
  • 減少術後配鏡需求:如果條件適合選擇具老花或散光功能的人工水晶體,將降低術後對眼鏡的需求,增加生活的便利性。
  • 個性化需求,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: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並不在於最貴或功能最多,應根據個人的用眼習慣及完整的評估檢查。

三位醫師共同呼籲,「及早就醫、適當時機治療是關鍵!」白內障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的眼疾,但透過現代醫療科技可以有效治療,讓長者在生活的下半場重拾清晰的視界,享受高品質、便利的舒心生活。

延伸閱讀  Z世代醫美保養正夯,肉毒效果減弱的原因與解決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