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常常認為老化只是時間的流逝:細胞逐漸老化、器官開始衰退、代謝變得緩慢。然而,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上分享的一項研究,卻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:老化實際上就像是一個從未癒合的傷口。換句話說,讓我們變老的,不僅僅是年齡,而是身體長期處於「發炎卻無法修復」的狀態。
老化,因為一直發炎
張家銘指出,在正常情況下,身體受傷後會啟動一個完整的修復過程:首先止血,接著發炎、清除壞死組織,最後進入重建階段。然而,隨著年齡的增長,許多器官卻停留在發炎的階段,免疫細胞不斷湧入,但組織卻始終無法真正修復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中年或老年時,會覺得「小傷口好得特別慢」、「皮膚一抓就破,而且容易紅腫脫皮」,甚至「關節沒有受傷卻經常感到痠痛」。這些都是身體「修復機制卡住」的表現。
長壽祕密是修復
研究人員曾分析一位117歲的西班牙女性。儘管她的端粒很短,身體器官也明顯老化,但有一個特點卻與年輕人相似:她體內的發炎指數極低。這一發現顯示,長壽的關鍵不在於避免變老,而在於避免長期的慢性發炎。
簡單來說,老化並非單純的時間累積,而是「身體誤以為自己一直在受傷,卻沒有開始修復」。
壞習慣催老身體
導致慢性發炎的原因不一定是外傷,更多時候是日常生活中的累積。高糖飲食、熬夜、久坐、吸煙、空氣污染,甚至長期的壓力,都可能使免疫系統誤判,持續讓身體處於「警戒發炎」的狀態。久而久之,就像一個一直沒有結痂的傷口,拖慢整體的修復過程。
幫身體「癒合」勝過抗老
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產品強調抗老和凍齡,但如果身體始終停留在發炎期,無論再怎麼保養與補充,都只是治標不治本。
想要真正延緩老化,關鍵在於幫助身體重新啟動修復過程。這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:
- 停止讓身體誤以為「還在受傷」的習慣,例如熬夜、暴飲暴食、過量糖分、長期焦慮或暴怒。
- 創造修復的環境,包括規律運動、地中海式飲食、高品質的睡眠,以及日常的放鬆。
- 學會傾聽身體發出的信號:皮膚變薄、關節痠痛、經常脹氣或腦袋昏沉,都是「修復還沒完成」的警訊。
老化不是不可逆,而是需要療癒
與其追求「怎麼才能不變老」,不如換個角度問自己:「今天,我有讓身體開始癒合了嗎?」
老化的本質,是身體陷入一場漫長的慢性發炎。如果我們能每天為修復創造一些空間,讓身體知道「危險已過」,就能走出這場沒有癒合的傷口,迎接更健康的老去。